绿树林荫,旧生步入荒废校园,重唱失传校歌。二○○三年教统局提出调整方案引致「杀校潮」,收生不稳的村校首当其冲,有学者二○一五年曾统计全港只剩下二十间村校。校园人去楼空,艺术工作者史嘉茵二○一八年六月发起村校校歌收集计划,将在下月举行展览。团队四出找寻旧生,邀请他们从泛黄手册甚至单凭记忆,一字一句再次唱出校歌。村校校歌,究竟有何与别不同?
二○一三年史嘉茵与几个艺术及城市规划领域朋友创立首届「空城艺术节」。团队研究本港空置空间的其他可能,加上新界东北发展抗争活动,他们尝试于粉岭坪輋举行一系列艺文活动。史嘉茵表示,当时于村内坪洋公立学校举行开幕礼,邀请一班旧生到来唱校歌,重新连繫人与回忆。忆及那个炎热初夏,她说:「在一个废置学校环境,当我见到一班已经长大的旧生唱着歌词,实在很感动。」史嘉茵随口便念出头几句歌词,她发现歌词开首便讚美学校环境多幺优美,跟市区传统学校有别。
云山苍苍 碧树茫茫田畴树绿 稻麦飘香巍然兀立 是我坪洋——坪洋公立学校校歌(节录)「那次活动旧生们提及以前家裏农地都曾种米,形容有『稻麦飘香』不足为奇。」史嘉茵道。村校跟郊外环境关係紧密,史嘉茵说坪洋公立学校校歌该是由第一任校长填词,自自然记录四周风景。学校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佔地两万平方米,史嘉茵指学生、教师都要帮忙建设学校:「有些旧生向我们说曾有份帮忙建设学校,例如一手一脚把校前小山丘刬平建成球场。他们常嘲弄说成绩差就要搬泥啊,但感觉上是很骄傲,为学校负担起来,很有感情。」
一次废校校歌的邂逅,驱使史嘉茵二○一八年展开收集计划,之后更与长春社文化古蹟资源中心合作。她四处查访村校校歌,曾于网上找寻旧生会,或直接走到村内询问村民。今次展览聚焦八至九间村校,包括大澳公立学校、元朗友恭学校、上水古洞公立爱华学校、蒲台岛蒲苔学校,至仍在教学的打鼓岭岭英公立学校等。当中友恭学校比较有名,由大族邓氏后人建于祠堂后方,六十年代初收生达七百多人,后来曾搬至新的大校舍,新址却已被拆卸。
村校主要服务昔日交通不便的偏远村落,多数由卜卜斋、家塾衍变出来。高峰时期全港约有数百间村校。据《教育与承传:历史文化的视角》一书指,新界早期依赖大埔官立汉文师範学堂培训村校教职员,于一九二六年由政府创办,战后至五十年代中期改为官立乡村师範专科学校。史嘉茵解释不少村校早期以类似配对资助形式建立,村民大户捐出土地,筹组费用,政府提供相应金额支援。
渔民子弟特别珍惜上学时对比自己就读市区学校,史嘉茵认为村校整个学校环境、人情味具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。史嘉茵发现几间村校校歌均着意形容四周景致,更突显校舍地理位置。例如茶果岭四山公立学校几乎半首歌词都与地理有关,形容西边是「茜草 」,即是晒草湾及现时蓝田一带;东边是鲤鱼门。四山公立学校创于一九五二年,当时仍未有「观塘」市镇,唱校歌便能知晓学校区域位置。天天在绿色中上堂,史嘉茵说村校旧生都表示热爱放学通山跑,有时校长跑来「捉都捉不住」。她认为环境有利学生成长,小班教学令师生关係密切,不少旧生见到学校废置感到可惜:「他们好多上学前要耕田,养猪养鸡,放学当然去玩。学校基本上不用有什幺有关自然教育,他们自己对山草药很熟,就摘一些山稔来吃。」她引述一些西贡村落村校校长及教师指出,捕鱼家庭的孩子多数比务农孩子乖。他们分析因为捕鱼家庭一出海要很多日,孩子都要跟去帮忙,所以相对珍惜上学日子。
四山学校 茶岭矗立西连茜草 东连鲤门巍巍黉宇 莘莘儿童波光海色 旭日融融——四山公立学校校歌(节录)校歌内容 随时代变迁访问当天,她刚刚为梅窝黄公田六村学校一名旧生录音。这一家学校正正反映寻回村校校歌之困难。二战后迎来婴儿潮、逃难潮,新界及离岛区急需学校,村校数目爆发。不过,至八十年代随着都市发展以及学童数目下降,村校随即面临危机。黄公田六村学校就是校龄非常「短命」的学校之一,建于一九六二年,但于一九八三年关闭。《梅窝百年——老村、荒牛、人》一书指出,当时为方便窝田、黄竹塱、亚婆塱等六村学童上学,六条村决定在中心点黄公田合建学校。学校后期收生不足,校方要到六村以外收生,请孩子「上山」读书。史嘉茵表示,团队没有找到明确校歌文献纪录,只靠旧生记起校歌及献唱,予琴师谱回曲子,重新记录。有趣的是,校歌本身精简易记,更有广东话口语「啦」。
矗立银矿湾环境优美 空气清新礼、义、廉、耻为校训师长如父母 同学如手足今日快来读书啦立志做个好公民——黄公田六村学校校歌村校式微跟经济发展模式息息相关,史嘉茵续指,透过比较校歌不同版本便可略知一二。例如最近跟坪洋公立学校旧生录音时,他们发现原来有旧版本歌词。旧版本提到「农庄子弟」,而新版本改成「勤劳子弟」,呼应农业走下坡,影响村民职业的流动。坪洋旧生亦诉说以前家园是农地,自内地改革开放,由于坪輋靠近边境,很多土地改成物流用途。本来小时是农夫,长大亦变司机、工厂工人。
听着校歌 东南西北绕一圈团队另一成员John表示,村校校歌计划令他接触到不同年代旧生,诉说实在的本土历史。他指出有四山公立学校见证国共内战后难民涌至香港,国民党军眷聚集调景岭一带。该处成为有如九龙寨城的三不管区域,较为混杂,受访旧生均表示有幸入读学校,学习做人处世。至于当时政治氛围,John说:「你可以见到一些时代变更。旧生有些会说现在中国发展得几好吖,当时户户都挂国民党旗,其实只是群体响应。挂了不一定很信,唔挂却会被人话。其实情况跟现在社会一样。」
「『新界』两个字好像是一个历史概念,印象是很偏远。现在新界很多地方已经不是这样,都不止是大自然,有很多改变。那其实他们以前上学会舞麒麟,有时没钱赤脚上学,那些生活究竟是如何呢?」John说村校是独特切入点,让市民了解城乡地域文化。今次展览村校地点东、南、西、北围绕香港一圈,将会播放旧生录音,及重塑旧生形容学校环境的声音空间。乍看八首校歌模式相似,虽然前半首是讚美环境,但后半首都是品德教诲,粤语歌词亦不太合音调的,则与大部分城市学校无异。校歌立正,未知会否勾起观众自身童年回忆?二人望逐步收集全港村校校歌,建立完整网上资料库。
「有你有我有田有山有水有意」村校校歌展日期:2019年2月(详情待公布)查询
文:刘彤茵编辑/蔡晓彤美术/SIUKI电邮/culture@mingpao.com